2003年市场快速发展以来,以国发或国办发名义发布的楼市调控文件多达9个,被称为楼市“10年9调”,而住建部、国土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就更多了,但不管是市场秩序、高房价问题,还是百姓住房诉求等,事实上解决得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过去的楼市调控,或偏重经济层面,即经济过热时,通过楼市调控通胀,经济遇冷时,通过楼市刺激投资增长;或偏重民生保障层面,如以限购政策进行干预。
所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提到“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据住建部研究,201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4.9%,是美国、印度、台湾地区房地产投资高峰时期的3倍;房地产占我国总需求比重高达1/4,考虑行业的关联性,房地产占GDP比重超过1/3。如果没有长效机制,会造成新的供应过剩、产能过剩,也可能会扩大金融风险、延误经济转型的时机。而房产房地产长效机制有哪些方面呢?
其一、回归住房的消费属性,构建完善的供应体系。习主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政治局集体“学习住房”的讲话中,提出了“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事实上就是这个意思。过去,开发商只管建房子,大家买房就能获增值收益,似乎都不在乎“适居”与否。未来,住房告别紧缺时代,进入平衡阶段,消费告别排浪式,进入差异化。不管是不动产统一登记,还是住房信息联网,都在于“摸清底数”,这才能搞清楚需求,做好供应和配套。
其二、公共配套、产业和人口集聚与住房供应要一体化。过去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忽略了该规律,出现了很多“空城”。近年来,国家很强调公共配套,并将公共服务建设作为经济“双引擎”之一。李克强总理讲的“城镇化过程中刚需是长期的”,本意就在于,人口随着产业在城镇集聚,需要公共配套,也需要住房,这是自然而然的。
其三、长效机制的第三个内容是,要盘活存量。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大量新增供应增加公共支出压力、恶化过剩局面。盘活存量(保障货币化、工业用地转变功能、做强物业管理、适老化改造、社区智能化等)能提高集聚效应,还能挖掘行业未来潜力,这也是为何美国城市化率不再增加了,但现今房地产增加值依然可以占到GDP8%左右的原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