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厦门海峡两岸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国际航运中心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同时对海峡两岸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
草根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初创时期,经常会遇到无正式的办公场所与设备、无力承担专职工作人员工资、与政府部门沟通不畅、资源吸引力低等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谁来帮助解决?
据介绍,厦门海峡两岸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于2015年元月通过验收,昨日正式揭牌投用。目前已选取9家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入驻中心,其中台湾社团代表机构5家、市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3家、托管单位1家。
中心实行“进驻—培育—评估—出壳”工作模式,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活动场地,电话网络等办公所需的基础服务设备,提供人员培训、能力建设、政策咨询、资源中介、交流展示等系列配套服务,在项目申报、项目策划、活动举办、财务托管等方面给予协助。
首批入驻的厦门市阳光残疾人书画院的负责人张先生觉得,这样的场所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渴望借由这个平台,为更多人提供一个接触公益、体验公益和参与公益的窗口。
厦门在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上持续加大,除了建成厦门海峡两岸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思明区和湖里区也分别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园区,海沧区新阳街道兴旺社区成立了全省首个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园,并规划建设1100平方米的区级孵化基地,目前正在装修场地。
此外,厦门海峡两岸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二期工程的立项申报工作已在着手准备,规划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入驻培育30个本市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台湾社团在厦代表机构。(晨报记者 蔡樱柳 通讯员 张贤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