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天作为一个天文类节气,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这时天气寒冷,人们躲在屋里教孩子唱数九歌,用九九消寒图记载阴晴,以占卜来年丰歉。闽南谚语说:“暝长到冬至,日长到夏至”,意为冬至之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从历法上说,今天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不过今年的厦门在经过N次入冬失败之后,气温继续回升,我们将度过一个潮湿温暖的“冬节”。
在今天这个节日里,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它的习俗。做为妥妥的一枚吃货,当然着就离不开吃。
北方饺子,南方擂圆、汤圆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是人们熟知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的习俗,连带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冬至时,“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在家煮一桌丰盛的大餐,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是不少厦门人过“冬节”的习惯。在闽南地区,吃丸子还意味着长大一岁。也就是说,早年的闽南人,是把冬至而非过年,当做新一年的开始的。
馄饨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饺子、汤圆,冬至美食可谓千里不同风。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按学历高低,以示鼓励;同时优先照顾老人。现在在湖南仍有此遗风,他们杀鸡宰猪,把肉阴干享用,有谚语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供冬至团”也是江南习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赠送亲邻。
“馄饨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岁时纪胜》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南京,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常州人好吃热豆腐,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苏州冬至节,亲朋好友要用礼盒送一种类似春盘的食品。金华人冬至各设酒肴,举家欢庆。在贵州,最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则是煮赤豆饭,蒸新米糕,并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
“补冬”最佳时机来了
俗话说“连冬起九”,从冬至算起,“一九”至“九九”共八十一天,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不过,最冷的日子一般是小寒,而不是冬至。
厦门俗语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冬”,冬至是进补的重要日子,据说吃什么补什么,腿骨不好吃猪蹄,身体虚弱吃羊肉,别忘了往汤里加点人参、四物。
从霜降到大寒的七个节气,是厦门人集中吃补的季节,而冬至是举家团圆的大日子,这一天的进补更是不同寻常。不过,吃补是有讲究的,要根据个人体质有针对性地进补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的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让人在这漫漫的长冬里感受到了一股温暖。 又到一年冬至,不由得让小编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大家今天都吃汤圆、饺子没,小编打算下班就去吃碗热乎乎的水饺,不想掉耳朵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