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11月空气质量蝉联全国第二的基础上,厦门市环保防治污染新举措明年起实施,明确地提出“环保监管网格化,不留死角和盲区”,努力实现“把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厦门天更蓝水更清”。
的确,蝉联全国第二来之不易,竭力留住“厦门蓝”更难。有人认为,关健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心态防雾治霾,从中找出规律,扬长避短,蓝天常在的未来不是梦。
有网友认为,可把呵护蓝天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若对雾霾治理有“硬指标”且细化具体标准,明确纳入政绩考核,则政府部门才能真正成为责任主体,做好治理雾霾所需的各种工作。
也有人认为,“留住蓝天”光靠哪个部门单方努力是不够的,这不是哪个部门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是小范围的区域联动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大范围区域协作。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利益诉求,如何强化闽西南跨区域治理机制,如何将临时性的治霾政策组合转化成长期坚持的政策组合……一系列问题急需明晰。
有人进一步阐述,除了区域联动,“留住蓝天”还需要跨系统治理。尽管雾霾的形成机制还有待详研,但事实已经证明,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燃煤烟气硫硝含量过高、农畜牧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都是其原因,甚至土壤、江河污染,丧失了自然净化功能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雾霾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因而,治理雾霾,更需要多个系统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治理。
事实上,这种治理光靠政府确实无法完成,还应引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厦门空气质量蝉联全国第二的殊荣是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显然,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是无法让这种系统性的共同努力持久的,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比如,像企业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有政府补贴一样,对于机动车排放的个体或单位,其减排行为也应通过价格杠杆适时引导。
恰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持“厦门蓝”,需要全民全社会参与。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奉献,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厦门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