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马路建设通知书
近日,市民林先生对外展示了收藏的民国时期厦门马路建设的缴费收据和通知书。两份资料是林先生2003年左右从古玩城店家手中买来的,已经收藏了十多年。
收据和通知书都是由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路政办事处出具的。其中一份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6日,发给禾祥街的业主杨卓的,缴纳建筑马路工程费的收据,上面写明一丈三尺八寸应缴大洋一百零十九元三角,该捐款已由佃户代为备交,应准佃户于租金项下扣抵此据。
另一份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3日,发给厦禾路东段禾安商店杨志卓的通知书。内容为路政办事处建筑的市内各马路沟渠路面垫支工程费,照章则向各业户摊收马路款,很多人已经缴款,但拖延未缴的也不少,希望该业户及租户遵照办理,如果逾期将实行取缔,绝不姑息宽容。
“收据和通知书见证了当年建设厦门城市的历史。当年的厦门很脏,像思明北路、南路都是臭水沟。当时鼓浪屿的有钱人说厦门太脏了,要填海搞厦门城市建设。于是1920年,厦门士绅组织成立厦门市政会,林尔嘉任首任会长,黄世金任副会长。但是,光士绅出钱不可能建设,后来厦门地方政府成立市政局。市政会为民间议事机构,市政局为政府办事机构。1927年福建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漳厦海军警备司令林国赓出任厦门市政督办公署督办,全面介入厦门市政建设。”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介绍。
背景介绍
大同路段地价曾达3500银元/平方丈
林先生收藏的收据和通知书,是市政建设已经进入尾声的时候所发的。当时建设的是厦禾路豆仔尾-后江埭路段,长度1.43公里,宽度12.2公尺,人行路宽3.0公尺。“厦门城市建设采用先进的理念,不用国家财政,用华侨、业主的钱来建设厦门。要走几条马路,建什么街道、什么房子都有事先规划,1926年左右是最繁华的,东南亚华侨一看厦门搞建设,都来买地,例如大同路两边,路政办事处就用这些买地的钱和业主缴纳的钱建马路。”
据了解,当时南洋各埠不景气,商业经营困难,外币价值又高,因此华侨竞相汇款回国,在厦投资地产。当时所谓“兴业公司”和“地产公司”如雨后春笋,做地皮投机买卖,造成地价飞涨。如大同路旧关帝庙前地价,每方丈(1平方丈=100/9平方米)达3500银元之多。当时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500元人民币,鹭江道二段地区,每方丈亦高达3000银元。
但由于新区辟地过多,地价于1932年已开始下降。无力起盖房屋者竞相抛售,筹备建筑者亦多存观望。因此建筑工程大为衰退,马路也因为房屋未建筑前,工程费无从征收,而陷入停顿。
最新评论